重庆加速打造“1+3+9”港口群 2020年港口货物吞吐能力将达2.2亿吨
记者1月4日从市交委获悉,我市正依托铁路、高速公路网,按照“港口、物流、产业”三结合的港口布局原则,打造“1+3+9”港口群。预计2020年,我市将基本形成“四枢纽(1+3)九重点”规模化、专业化港口群,货物年吞吐能力达到2.2亿吨,集装箱年吞吐能力达到500万标箱。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港口的服务功能已不再是简单的货物装卸中转,而是国际货物运输链和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效、规模化和专业化的港口“硬件”,快速、可靠、灵活的综合物流服务等“软件”,对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显著。
市交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市要加快建设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建成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必须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坚持以港聚业、以港兴城,推进港口与沿江开发区、工业园区、物流园区的通道建设。其中,建设铁公水多式联运的枢纽港,将是发挥长江黄金水道辐射、集聚、服务经济发展作用的重要切入点。
据了解,我市正在着力打造的“1+3+9”港口群,“1”指龙头示范港——果园枢纽港,“3”指江津珞璜、涪陵龙头、万州新田3个铁公水联运枢纽港,“9”指主城寸滩、永川朱沱、渝北洛碛、长寿胡家坪、丰都水天坪、忠县新生、奉节夔门、合川渭沱、武隆白马等9个专业化重点港口。
目前,我市已经建成我国内河最大的铁公水联运枢纽港果园港,万州新田、涪陵龙头、江津珞璜3个枢纽港也已经开建。9个专业化港口中,寸滩港已经建成,其余港口的建设工作正在加快推进。
数据显示,“十二五”时期,全市港口货物年吞吐能力由“十一五”时期的1.36亿吨提升到1.8亿吨,集装箱年通过能力达到400万标箱。
“十三五”时期,随着“1+3+9”港口群的全面建成,我市将实现港口、铁路和公路等各种运输方式的多式联运和无缝衔接。这也将为我市全面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进一步扩大向东向西对内对外开放,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1月3日,记者从市交委获悉,截至去年底,重庆港周边地区货物中转占比达43%,已经成为长江上游地区最大的集装箱集并港、大宗散货中转港、滚装汽车运输港、长江三峡旅游集散地以及邮轮母港。这也意味着重庆作为长江上游地区唯一拥有一级航道、5000吨级深水码头、水运一类口岸和保税港区的城市,已具地区航运中心雏形。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启动了长江干支流航道整治,相继建成以果园港为代表的一批5000吨级大型化、专业化、机械化码头,开工万州新田、涪陵龙头、江津珞璜3个“铁、公、水”联运的枢纽港口建设,推动了重庆水运经济发展。
截至去年底,全市内河航道总里程达到4451公里,其中四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里程达到1400公里;港口通过能力占长江上游的60%,港口年货物吞吐能力提高到约1.8亿吨,集装箱年通过能力达到400万标箱。重庆港已连续5年跻身长江沿线亿吨大港之列,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连续两年达到100万标箱。
“一个航运中心的形成,不仅取决于它的‘硬件’,还要看它的‘软件’,即服务体系有多强。”市交委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国首家内河航运交易所——重庆航运交易所设立的重庆交通电子口岸,已成为国家7个交通电子口岸分中心之一。其服务范围覆盖全市11个集装箱码头和团结村铁路中心站,还与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上海港信息电子数据交换中心实现互联互通、数据共享。
“现在我们足不出户,就能实时监测重庆港集装箱进出港和在上海港的通关情况。”重庆航运交易所相关负责人表示,预计2015年全年,该所航运交易额将达75亿元,航运交易量约占重庆航运省际运输量的60%,占长江上游地区航运省际运输量的40%。
来源:重庆市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