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40”“50”人员就业不再难
春节后,江北区针对就业困难群体的专场招聘会在寸滩街道举行,现场50家企业提供的家政、安保、普工等2000多个岗位吸引了不少“40”“50”求职者。(本报资料图片)记者 崔力 实习生 张津瑞 摄
“40”“50”人员是指处于劳动年龄段中,女40岁以上、男50岁以上的人,他们本人就业愿望迫切,但因自身就业条件较差、技能单一等原因,在劳动力市场没有竞争力,难以就业。
“40”“50”人员就业难在何处?他们有何苦衷?用工单位怎么看待他们?政府部门需要做些什么?连日来,重庆日报记者深入多个区县进行了采访。
“打电话问了,年龄超过一个月都不行!”一次采访中,记者得知一酒店招楼层服务员,年龄要求45岁以下,条件优秀者还可放宽两岁。记者向来自忠县的刘淑华推荐了这个岗位,她便试着去应聘,很快,她回话:“不得行,还是因为年龄问题。”
刘淑华今年5月21日才满48岁,去年12月,她从一家汽车零配件生产厂离职后,一直在找工作。她的求职要求其实很简单,每月工资除了缴纳保险外,拿到手能有3000元就行。但两个月过去了,她一直没找到工作。
调查
“40”“50”人员求职有“五难”
其实,“40”“50”人员求职难,不只是年龄问题,记者采访发现,他们求职存在“五难”。
春节后,在忠县就业和人才服务局组织的一次招聘会上,重庆市欣业光光电有限公司现场招聘20名普工,要求男性18-40岁、女性18-35岁,并且要有初中以上学历,视力1.5,手脚灵活。
“其实我手脚并不慢,视力也好。”记者在现场看到,好几位40岁出头的求职者,认真看了招聘启事后只好摇头离去,“年龄要求太高。”
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务工,体力不支;加入精密产品加工行业,手脚、视力又达不到要求。“40”“50”人员求职,首先遭遇“年龄大、手脚迟缓”之难。
其次,“40”“50”人员相对来说,文化低、技能单一。他们年轻时是产业工人的主力军,但继续学习的意愿和能力不强。随着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智能化设施设备广泛运用,他们掌握的劳动技能远不能满足操作先进设备的需要。
“信息不对称也导致求职难和招工难。”云阳县就业与人才服务局负责人称,长期在外务工的人员回到家乡,就业信息渠道少,部分“40”“50”人员还不习惯在网上发布求职和寻找招聘信息,“更多的人还是靠亲戚朋友介绍工作。”
负担重、牵绊较多也导致了“40”“50”人员求职难。一企业人事专员周婧称,大多数“40”“50”人员上有老、下有小,经济负担重,有强烈的就业愿望,稳定性相对比较好,但他们牵绊多,一旦家里有需要就会义无反顾地离职。
最后,不少“40”“50”人员要求多、选择面窄,也增加了求职的难度。快3个月了,家住南岸区弹子石的王琼还没找到工作。年前,有朋友介绍45岁的她到火锅店当服务员,但她觉得过年聚餐的多,火锅店上班肯定很辛苦。后来,她又在人才市场找到一份车库保安工作,但她胆小怕上夜班。王琼坦言,求职条件过多,是自己一时找不到工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求职者
转变观念提升技能要跟上
春节后,库区某县工业园区一企业离职员工达15人,以致企业无法正常进行生产。
“他们不希望加班,周末要正常休息,遇上亲友婚丧嫁娶还希望能准假。”当地就业部门负责人了解到,因为该企业暂时无法一一满足这些要求,所以这些工人提出了辞职,“有些人家庭压力不是很大,找一份工作就是打发时间,稍不如意就会拍屁股走人。”
一位资深人事总监称,就业者争取更多的权利无可非议。但如果连工作地点,白班、夜班,上下班时间等样样都考虑周全,找一份完全满意的工作还是不容易的。她建议,“40”“50”人员要更新观念,可以考虑先就业再择业,给自己更多的选择机会。
年近50岁、家住江北区大石坝的徐建平一直在建筑工地干活。因为工地太艰苦,身体有些吃不消,加之工地上不购买社保,他便有了转行进厂的想法。
“可我技能太单一了,不好进厂找工作。”初中文化的徐建平早已意识到自己的短板。前年,他花费几千元参加了叉车驾驶培训,拿到了技能证书,“多一样技能,就业的门路就更宽些。”
据了解,梁平区平伟、捷尔士、上口佳、奇爽、融康包装等20余家企业实现机器换人后,需要的工人大幅减少,生搏、大北农等4家较大型的饲料企业也实现了机器手臂操作。
“这对工人的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梁平区就业和人才服务局局长舒宗全称,就业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求职主体,“40”“50”人员必须更新就业观念、提升就业技能,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岗位需求。
企业
量身定制合适的就业岗位
“快点来,今天招‘40’‘50’人员!”前不久,渝北区对口帮扶招聘会在云阳县栖霞镇举行。让人惊喜的是,当天前往云阳招聘的25家渝北企业,有10余家在展位前摆上了“本企业招聘‘40’‘50’人员”的牌子。
重庆利普科技有限公司招聘负责人游苏琼称,不能因为年龄问题搞“一刀切”,更不要给“40”“50”人员贴上“文化少、技能差、体能弱”等标签。她认为,一个公司的岗位并不一定都要用年轻人,相反,一些技术含量低、要求能吃苦的工种更适合“40”“50”人员。
游苏琼介绍,此次招聘会,公司电泳生产线专门拿出40个岗位招“40”“50”人员,照样有保险、工作餐,还包住宿,月工资能拿到4500元左右。
“吃得苦、纪律性强、稳定性好。” 重庆嘉姿服装有限公司招聘专员胡家源称,接到去参加云阳招聘会的通知后,公司专门为“40”“50”人员量身定制了车工、裁工、裁床辅工等40个岗位,并把用工年龄放宽到男性55岁、女性50岁,工资按计件每月能拿到3000-7000元。同时,公司还完善了入职待遇,提供免费食宿,发放生活用品,入职提供车费补贴,转正购买社保,员工生日发放生日福利,传统佳节发放礼品,红白喜事还有慰问金,另外还有全勤奖、工龄奖、年终福利等。在这家企业看来,开发“40”“50”人员就业岗位,既是企业发展的自身需要,也是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表现。
当天前往招聘会现场的求职者余长毅今年46岁,两个孩子都在念书,父母也都年近80岁。余长毅说,企业量身定制“40”“50”人员就业岗位,让他与妻子有了到主城务工的机会。他表示,接下来想在主城按揭一套房子,这样既可以把孩子接到身边上学,也方便照顾父母。
据统计,这次招聘会为“40”“50”人员量身定制了220个就业岗位,现场达成就业意向的“40”“50”人员有53人。
政府
把就业服务做得更细更实
今年春节后,50岁的胡祝三在梁平区重庆天荣家居有限公司找到了工作,月工资可以拿到6500元以上,再不用远赴广东打工了。胡祝三说,这得感谢政府发放的《梁平区就业岗位信息卡》。
据了解,梁平区为帮助“40”“50”人员就业推出了三招。第一招就是送就业信息到家。早在春节前,梁平区就业和人才服务局就定期收集企业用工信息,定时制作动态《梁平区就业岗位信息卡》,发放到各乡镇、村居,并在每个场镇赶场天举办一场招聘会,把岗位送到“40”“50”人员家门口。
第二招是结合用工企业的岗位需求与“40”“50”人员的就业意愿,开展月嫂、家政服务、母婴护理、中式烹调等就业创业培训,打造“招生+培训+送工”一体的培训模式,让他们带着技能上岗。
第三招主要针对因文化技能低、以及照顾老人小孩而没有外出务工经历的“40”“50”人员,开发清扫保洁、护路看院、志愿服务等公益性岗位。据统计,去年梁平区共开发公益性岗位1028个,今年还将提供1300个公益性岗位。
“政府不能缺位。”舒宗全称,在引导用工企业和求职人员一起努力破解“40”“50”人员就业难题的同时,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力求把就业服务工作做得更实更细。
黔江区金溪镇是全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市卫健委扶贫集团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对有意愿的贫困户进行技能培训,打造“金溪护工”品牌。
一年多来,金溪护工开展培训5批次293人,让130多人实现稳定就业,人均月收入4000多元,最高达8000元,其中不少是“40”“50”人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和全域旅游的快速发展,广大农村相继产生了大量就业机会,这成为缓解“40”“50”人员就业难的又一重要途径。
记者手记》》
多措并举 缓解“40”“50”人员就业难
彭瑜
“40”“50”人员就业虽有“五难”,但相比年轻人,他们吃得苦、不怕脏、有工作阅历。只要扬长避短,围绕“五难”精准施策,我们仍然能帮助他们找到工作。
从渝北、梁平等地的实践来看,相关部门只要认真分析“40”“50”人员就业的优势、劣势,科学研判企业用工趋势,畅通求职与招聘的信息通道,做到点对点的精准化岗位推送,就能帮助他们找到工作。
与此同时,作为用工单位,不能只看“40”“50”人员年龄大、手脚迟缓、文化低、技能单一等不足,也要立足自身生产经营的实际,细化各岗位的招聘条件,结合“40”“50”人员的实际情况,多挖掘、开发适合他们的岗位,才能真正缓解自身招工难、“40”“50”人员就业难的“双难”问题。
当然,“40”“50”人员也应正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认真分析、把握好当下的就业形势,结合自身实际,调整择业观念、提升就业技能,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