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前的恩人 你在哪里?
蒋从文近照
编者按
一袋米的恩情有多重?
他心里承载了50多年
也许是人到暮年分外感伤,最近,家住巴南区李家沱的蒋从文大爷突然变得沉默了。在这之前,他一向耳聪目明、乐观积极。
蒋大爷今年已经83岁了,他说自己这是心病闹的,而自己这“病”,已经得了50多年了。
他的这块心病,是一段半个世纪前的恩情,这么多年,他一直寻思着要报恩,却一直未能如愿,他不知道,自己究竟何时才能偿还这段恩情。
这段故事,还得从1950年蒋从文还在璧山中学读高中时说起。
当年,蒋从文家境困难,交不起学费,他的老同学张永禄用自家的50斤大米,替他交了一个学期的学费。这份恩情让他感动不已,无奈读完高一,蒋从文因各种原因辍了学,渐渐与张永禄断了联系。
这些年,蒋从文一直在寻找这位老同学,他说,自己欠这位老同学一份恩情,他要找到他,说一声谢谢。然而,寻找了20多年,蒋从文也没找到这位老同学,他很想知道老同学现在究竟怎么样了。
A 当年
少年乐新知
“如果没有他,我就没法上学了”
蒋从文老家在璧山大路,从小酷爱读书。但他来自农村,家中不算富裕,加上爷爷奶奶兄弟姐妹,一家十几口人就靠父母两人工作养活。还好,一家人节衣缩食,将蒋从文送进了璧山中学,就读高一。
在这里,蒋从文认识了好友张永禄和陈连方,兴趣相同的三人一起搞社团,办壁报。蒋从文说,当时的岁月很艰苦,但读书生涯是他过得最快乐的一段时光。
“他跟我年龄差不多大,印象中又高又大,为人很讲义气。”蒋从文现在只记得,张永禄是璧山丁家人,而其模样,经过半个世纪岁月的洗礼,蒋从文已经想不起来了。
然而好景不长,高一第一学期结束的时候,蒋从文家里已经没有多余的钱多余的粮来供他继续上学了。
蒋从文说,知道这个消息后,自己一个人在学校外面转过好多回,他是多么想继续回到学校,继续学生生活。
而就在当时,张永禄不知从哪儿得知了蒋从文的消息,硬是从家中要了几十斤大米,帮他交齐了一个学期的学费。
“如果没有他,我就没法上学了。”蒋从文说,那个年代,学费就是缴大米,蒋从文约莫记得一学期是50斤。张永禄那白花花的一袋大米,深深地印在了蒋从文的心里。蒋从文知道张永禄的家并不富裕,他不知道,张永禄是怎样说服了家人,这袋大米,又是张永禄家多久的口粮,但蒋从文知道,是张永禄的50斤大米,让自己又有了上学的机会,是他救了自己。
那时,两个腼腆的少年,并没有说要怎样感谢,但这50斤大米的恩情,却在蒋从文心里扎下了根。
B 如今
哀暮思故友
“我想找到他说一声谢谢。”
然而,虽然张永禄帮蒋从文挺过了一学期的难关,但读完高一,因各种原因,蒋从文还是没能继续上学。其间,他在璧山政府工作过,1953年,又因工作调动来到了重庆。
“我到重庆后他曾来看过我。”蒋从文记忆中,张永禄曾到重庆找过自己,有过短暂的会面。
当时,他们都很年轻,觉得下次见面的时间一定不会太久。只是,蒋从文没有想到,那次之后,工作、家庭、事业,一系列的琐事,让蒋从文和张永禄失去了联系,他们再没有见过面。这一别,就是半个世纪。
1992年,蒋从文从蓄电池总厂退下来,开始寻找老同学张永禄。蒋从文先后去过公安局和社保局,看着几十上百个和老同学相同的名字,却找不到一条和张永禄相符合的信息。
2007年,蒋从文听说母校璧山中学要举行百年校庆,张永禄也要回去签到,兴奋不已。他特地赶回璧山打听,按照线索找人,但没想到等到的答案却是“查无此人”。
“外公这些年经常跟我们说起他的老同学,我们也很想感谢张爷爷的这份恩情。”本周,蒋从文的外孙女小李给《璧山观察》打来了电话,希望我们能帮她的外公寻找恩人。她希望好心人能够帮帮忙,希望大家帮外公完成他的心愿。
“我想找到他说一声谢谢!”蒋从文说,半个世纪过去了,那份恩情他铭记了50多年,他很想知道老同学现在究竟怎么样了,过得好不好。
蒋从文说,自己若能与老同学见上一面,那么,他此生无憾。
本版文/重庆晨报璧山观察记者 张小林
相助
1950年
蒋从文读高中交不起学费
张永禄用自家大米替他交学费
他,璧山大路人,55年前在璧山中学读书时受同学恩惠,记恩于今。
失联
1953年
蒋从文调去重庆工作
与张永禄最后一次联系
寻找
1992年至今
去公安局社保局查找
甚至到母校校庆上去找人
他,璧山丁家人,55年前又高又大,为人义气,用大米帮同学求学,如今他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