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种菇”致富带头人
“别看我们规模不大,一年的产值有400多万元。小蘑菇如今已成了我们致富的大产业了!”刚刚30出头的陈邦琼,捧着散发着清香气息的茶树菇说。
日前,上游新闻记者走进永川区陈食街道卢家岩村宇仪食用菌厂的生产大棚,只见一排排菌架上,菌袋整齐有序地排列着,看上去仿佛是一片片“菇墙”。
陈邦琼个子小小的,扎着马尾辫,脸上始终洋溢着甜甜的笑容,彰显着80后的青春与活力。
近年来,作为当地种植大户的陈邦琼,不光自己致了富,还带动周边群众种植蘑菇。今年,她先后接待了4批食用菌种植意向户和“两违”养殖转产户前来参观,共计200余人。
陈邦琼在大棚里检查食用菌长势。
艰苦创业用真心
2013年9月,从福建回到老家的陈邦琼夫妇俩,开始筹备搭建食用菌厂棚。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平整荒坡、搭建厂房、修建便道……经过一番基础设施建设,陈邦琼手里的20余万元积蓄很快就花光了。
接下来还要建设标准化厂房,引进菌种、菌包,增添车间里需要的空调等恒温设备,陈邦琼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无奈之下,她只得厚着脸皮挨家挨户借钱。乡亲们是看着她从小长大的,都知道她是个好姑娘。有的人甚至将压箱底的存款,都借给了陈邦琼。
在村里,陈邦琼一共向40家人借得现金20多万元,再加上银行贷款等其它渠道,共筹资40万元。陈邦琼开始大刀阔斧建设标准厂房,风风火火引进菌包、菌种等,到2014年的1月1日,永川区陈食宇仪食用菌厂正式挂牌开业。
重庆和福建的气候环境有一定的差别,完全采用福建的种植技术在永川种植茶树菇达不到预计的产量。再加之,夫妻俩最开始采用了最原始的销售方式:赶乡场摆摊,导致生产出来的茶树菇部分滞销,2014年食用菌厂亏损25万元。但夫妻俩并未气馁。
2015年,他们再次大胆筹资新修了300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使厂房总面积达到了8000平方米。引进了金针菇、鸡腿菇等菌类,大力拓展五星级酒店、大型餐饮场所等销售市场。
2016年,他们引进了对技术要求极高的猴头菇,受到市场欢迎,产品供不应求。2017年,他们又大胆种植素有菌类“白雪公主”之称,营养价值极高的银耳菌。3月成功培植出第一批5000袋银耳菌,一上市场,就被抢购一空。由工厂式作坊到产销逐渐规模化、规范化的种植公司,陈邦琼用了四年的时间。
陈邦琼给村民上技术培训课。
反哺乡邻不忘本
四五年的时间,陈邦琼已经成为了周边食用菌种植的领军人,但她始终不曾忘记年幼时在左邻右舍家吃的“百家饭”。
年少时邻居们给过她关心照顾,创业之初,产品打不开销路时,也是邻居们帮着一背篓一箩筐地抬到各个场镇上去卖。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和乡亲们的无私帮助,才有了今天的陈邦琼和宇仪食用菌。
如今,她的企业解决了几十名周边群众就业,带动了周边交通运输、乡村休闲等项目的兴起。她也逐步承担起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先后无偿接待了4批食用菌种植意向户和“两违”养殖转产户共计200余人,前来学习种植技术。
在每次教授经验过程中,陈邦琼都亲身指导、倾囊相授。在此次“双违”整治中,陈邦琼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以成本价为陈食街道、临江镇、金龙镇提供约20万袋培育成熟的菌包,帮助养殖户转产,同时持续跟进后续服务和技术指导,确保老百姓不承担风险,顺利转型致富,助力永川区环境整治工作。
“我的首批菌包已经出菇了,感谢陈邦琼给的技术指导。以前我们是养殖户,没有种植过蘑菇,心理根本没有底。到她那里参观学习后,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开始种植,没想到这么快就出菇了。下一步,我将扩大规模,继续跟着陈邦琼干。”临江镇天堂村的汪启华谈起陈邦琼时,连连竖起大拇指。
陈邦琼检查食用菌大棚温度。
团体作战促品牌化
善于捕捉市场信息的陈邦琼敏锐地意识到,只有建立了品牌才可能进一步发展壮大。如今,她的宇仪食用菌种植公司已经成为了“永川香珍”这一农业主打品牌的主要生产企业之一。
公司生产的茶树菇、杏鲍菇、银耳等农产品由于品质过硬,产品受到了重庆、成都各地经销商的青睐,可以说是供不应求。目前,她正采取“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指导农户发展食用菌。
陈邦琼说:“我们采取‘公司+农产’的运行模式实行产前菌包配送,产中技术指导,产后统一收购的发展模式,这种由公司集中产包,农户分散出菇的模式,降低了农户的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的整齐度和产出率,有效保证了菇农的收益。”
随着成员的不断加入,菌包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地增加,陈邦琼已经在何埂农业园区新建了一个厂区,谈及今后的发展,陈邦琼信心满满:“我要将‘永川香珍’的种植形成规模化,并引进茶树菇、杏鲍菇等菇类的新品种,带动周边村民一起致富。”
上游新闻记者 郭发祥 通讯员 张玲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